《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中国理论与实践》编撰工作会议在线上平台举行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发起并计划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中国理论与实践》,有意识地开辟一种不同于以往同类教材的新思路,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以“典范作品”为主体,辅以“时代背景”“文本解读”,回到历史现场研读经典,具象地展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演进之路。
(与会专家与学院部分教师线上合影)
2021年2月22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中国理论与实践》编辑工作会议在线上平台举行,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主持。围绕编辑构想、体例与典范作品选目,本书的学术顾问、编委,亦即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河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专家出席会议,畅所欲言,贡献了一场高质量的“头脑风暴”。
(马胜荣名誉院长致辞)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马胜荣教授,向以童兵教授为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领域的与会专家致以新年问候,并表达感谢。他指出,当前各大高校新闻院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过程中,虽大都采用了权威版本的教材,但师生对教材中所涉观点的著作原文知之甚少,亟需补齐这一短板,加强作品原文的研读教学,这也是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的初衷。目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已完成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为进一步把选篇工作做好,特邀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童兵教授致辞)
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本书学术顾问童兵认为,编写这样一本马新观读本的意义重大,关于典范作品的初选目录也鼓舞人心。他建议将读本的编写放在党史研究与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文献往往与同时期报纸的社论基调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篇目选择方面要相应地有所加强。童兵还强调,编写读本务必要实事求是,对党在新闻工作中与资产阶级新闻观以及极左、极右新闻观斗争的经验教训,要有所体现,让读者在马新观学习中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董天策教授作编撰说明)
董天策教授对读本的编撰工作做了简要说明。结合教学一线的经验,他认为,目前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实践方面,方便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太少,难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新闻教育的统领和灵魂,围绕该主题编撰读本能够提供更全面丰富的一手资料,引导学生提高重视程度,形成正确的新闻理念。董天策介绍,读本预期以历史进程为线索,以重要新闻文本为基础,贯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新闻实践。他恳请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在思想的碰撞中集思广益,以使读本尽善尽美。
在讨论建言环节,与会专家对读本的出版价值、编撰体例和篇目初选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冯诚教授)
(刘明洋教授)
围绕典范作品的选篇,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冯诚建议关注近年来的标志性新成果,尤其是近两年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类获奖作品,注重时效和贴近性。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明洋认为应开放思路,挖掘不同时代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精神底色的代表性报道,国际新闻以及关于重大事件、重要历史节点的报道也应给予充分的考量。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刘洁教授建议在报刊文章外,增加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篇目。
(吕新雨教授)
(张举玺教授)
篇目选择的调整有赖于更为清晰的顶层设计。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认为,进一步厘清读本编写的基本理念与总体思想,才能使典范作品的选择有的放矢,另外,在理论与报道案例的结合方面有必要加强整体统筹。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举玺对吕新雨教授的观点表示赞同,他指出,读本编写首先要做好全书的顶层设计,细化编辑原则和方针,同时有必要作一个长远规划,将此读本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教材编写的一次摸索和实验,后续不断深化并出版系列教材。
(强月新教授)
(王晓红教授)
(陈开和教授)
如何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撰方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认为,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是读本的鲜明特色,为此,有必要在筛选篇目时增加新闻实践类的经典作品,在解读作品时强调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入勾连。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王晓红教授建议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出不同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预设以确保不同板块内容之间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二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选择相对应的新闻体裁作品,如增加广播电视类作品的篇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开和教授认为,编写这样一部读本既有意义又有挑战性,可以考虑通过导言提示每个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的进展,使编写脉络更为清晰,同时也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篇目比例的平衡。
(姜红教授)
(邓绍根教授)
(胡钰教授)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指出,为更好地回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辑理念,可以考虑在同一历史阶段的板块中分设理论作品与实践作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邓绍根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作品与实践作品如何区分可以进一步讨论,但篇目选取时尤其要注意典范作品的现实意义,考察其理念与当下新闻传播实践的结合情况。此外,他建议尽快为参编者提供一个用理论回应实践的撰写模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教授补充指出,提前根据编辑体例写作一个模板,有利于统一全书风格,提高编撰效率。
(陈力丹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对读本中不同历史阶段的选篇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要真正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每个时代的新闻实践相结合,有必要展示马克思在《新莱茵报》发表的经典文章,呈现列宁领导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所肯定的新闻报道,挖掘延安《解放日报》中能够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代表性报道和抗战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同时,也要进一步思考和琢磨建国后领导人讲话、负责人论述等理论文献与新闻作品的选择与评价问题。陈力丹强调,从各种网络形态中选择得到普遍认可的新闻作品,并提高其在读本中的整体占比,才能更贴近当下互联网时代本科生的培养需求。
(韩立新教授)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教授指出,编者不但要考量读本问世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媒介形态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还要回答时代给新闻学研究和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党的新闻工作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形式,如果仅将大众媒体、组织化媒体的报道作品作为认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渠道,可能会面临视野与时代吻合度不高的窘境。
(马凌教授)
编写技术层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林爱珺教授指出,对于篇目中出现的一些西方新闻概念及其当代价值,要特别注意阐释角度与方法。此外,陈力丹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马凌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清河教授等都对读本如期出版问题表达关切,提议在确定读本篇目后尽快分派任务,加快成稿与出版进程。
(丁柏铨教授总结发言)
读本学术顾问、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柏铨教授对与会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重新思考历史分期,建议参照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将全书板块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大时期。二是适当扩容,增选毛泽东的新闻作品,增加广播电视、网络与融媒体新闻作品,使本书更加厚实、鲜活。
董天策表示,编辑团队将认真研究和消化上述建议,进一步厘清读本的思想与思路、完善初选篇目,尽全力与编委共同编好这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