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批判性思维与时事评论的框架意识
12月1日晚,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评论业界导师曹林教授为新闻学院的同学带来题为“批判性思维与时事评论的框架意识”的线上直播讲座。讲座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刘海明教授主持。
曹林认为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坚守“内容为王”原则。传播不能超过内容实力,不能虚构写作、制造假新闻;宣传不能超过实力;标题不能超过内容所允许的限度,标题与内容需要匹配,不做标题党,收割流量;流量不要超过事实和内容,否则会遭受流量的反噬。
曹林强调大家应该潜心学习,积累经验。一个新闻人没有代表作,在一个行业就是“空心人”,处于没着落的悬浮状态;没有代表作,就无法定义自己在一个行业的位置;没有代表作,说明在一个行业还没有成“型”。当别人谈“转型”时,自己连“转型”的资本都没有。
关于新闻专业的核心知识的认识,曹林认为,新闻专业既有专业特质,又能与其他专业形成对话。新闻专业知识可以向其他专业扩散、成为通识知识的核心知识,比如媒介素养、批判性思维、公共表达与写作。其中,媒介素养是新闻专业第一核心知识。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新闻化、社交化、媒介化的社会,我们身处新闻信息浸漫、过载的媒介环境中,被各种媒介在具身和精神上双重嵌入,成为媒介化的人。新闻专业第二核心知识是批判性思维。新闻学是一个专注于训练人之批判性思维的知识交叉地带,具备养成批判视角所有的交叉优势。新闻专业第三核心知识是公共表达与写作,作为快思手、快枪手、快传手的写作能力。面对一个问题,快速思考快速成文,倚马可待,有效率地实现传播和说服,这正是新闻训练的核心能力。
针对批判性思维,曹林又做出了进一步讲解。批判是一个中性词,“批判性地看”,意味着与一个思考对象平等地对话,既不轻易觉得“这个我太熟悉了”从而放弃思考,也不会觉得“这是答案”“这是主流”“这是权威”而放弃质疑,这样才会有洞见。支撑时事评论写作的核心知识是批判性思维,一些优秀评论能超越一般水位,拥有甩其他评论几条街、既让人眼前一亮又叹服的新角度,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以批判性思维作为路标形成清晰的时事认知地图,才能发掘不同角度,提出超出普遍观念水位的观点,让熟悉的事物陌生化,让陌生的事物熟悉化。
批判性思维是否定性思考的能力,曹林特别区分了肯定式思考与否定性思考,肯定式思考是闭合的思维,是一个闭环。而否定性思考关注点在于“它不是什么”,强调问题意识,要求我们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思考,带着问题意识去思考。
在提问互动环节,曹林针对学生提出的“如何优化新闻评论的语言”“如何提高思想的深刻性”等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认为写评论最重要的是思想和观点,当思维很清晰时,语言的组织和雕琢是不用耗费太多时间。此外,曹林提出,写评论应从自身擅长的话题入手,而当面对不熟悉的话题时,可以选取一个既有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靶子进行反驳,从而使自己的评论更具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