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举办“面向新时代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研讨会 受到多家媒体关注
如何深化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勇担新时代使命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面对的现实课题,也是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9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水平提升计划”列入重庆大学“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后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方向。
(参会专家与重大新闻学院党政班子及部分教师线上合影)
2020年8月19日下午,围绕“面向新时代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水平提升计划”第1期研讨会在线上平台举行。会议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师范大学9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家受邀出席,分享在博士培养方面的经验与卓识,助力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开展。
(马胜荣名誉院长致辞)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马胜荣向各位专家出席研讨会表示衷心感谢。他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进步,迈入博士点建设的新阶段,根据今年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确立的新目标,诚挚期待与会专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吝赐教,为重大新闻学院博士生教育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董天策院长介绍学院博士点建设情况)
董天策围绕办学历程、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现状、博士点学科方向、师资队伍规模、研究生培养质量五方面介绍了重大新闻学院的基本情况。董天策表示,学院研究生培养将全面贯彻落实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方针和精神,以“质量与内涵建设”为中心,把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成一个重要的学科专业平台。作为大学教育的最高学位,特别是作为双一流建设大学,重庆大学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应当面向时代,引领未来,切实培养创新型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
(童兵教授主题发言)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家985"新闻传播和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童兵首先表示,祝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为重大新闻学院博士点建设指明了方向并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也将给中国西南地区的新闻传播教育带来新的突破。博士生培养应如何开展,童兵提出三点建议。其一,明确目标,培养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新闻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其二,建构特色,将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建设与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在学科方向的融合与凝练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三,认定抓手,通过抓学风、抓能力和抓代表性作品,落实博士培养的整体目标。
(陆绍阳教授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陆绍阳教授分享了北大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的经验。从培养方案、过程质量监控到制度建设,北大都有明确的要求。在博士招生方面,采取“推荐-审核制”招生模式,由学院博导组成遴选小组,根据考生的学科背景、研究能力和博士阶段的研究设想确定其考试资格。外语水平审核指标更为灵活。专业课考试方案由学院自主设计,北大新传学院通过综合笔试与面试成绩,确定最终录取人选。陆绍阳指出,目前“调结构、提质量”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思路,博士生是提升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如何在博士招生名额有限的情况下,选拔到真正热爱学术、有研究潜力的学生,设置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是一个需要探索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尹韵公教授主题发言)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尹韵公教授指出,在回答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博士之前,首先应思考的问题应是为何培养博士、为谁培养博士。结合既往经验与思索,尹韵公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培养目标提出三点建议。其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高层次人才;其二,培养学者型、研究型博士,以向高校和科研单位输出青年学者为首要目标;其三,在全球化时代,注重眼界与格局的建立,培养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视野的博士。
(王润泽教授主题发言)
围绕如何选择合适的博士候选人、如何培养博士研究生、如何帮助学生顺利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教授提出了一些实践上的具体操作思路。她指出,博士生的遴选,既要综合通过学分、成绩、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参与等方面考察其基本学术素质,也要衡量和预估其未来的研究潜力。这既需要学院制定严格的制度措施,也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导师要加强指导,学院更应进行制度设计,如要求导师定期指导学生,推行主副导师制度,严把中期考核关。对博士生学位论文,要严抓博士论文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等各个环节,把工作抓扎实。
(隋岩教授主题发言)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首先对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快速发展表示祝贺。他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博士生培养的切身体会指出,由于社会和学术环境的变化,当下我国培养博士生数量大、节奏快,培养博士生的难度也随之加大。隋岩指出,“新时代”背景下,导师要着重培养博士生的学术理性和思考能力,博士生从事学术研究不能只是对时髦现象的描述与归纳。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生培养要围绕特定的研究方向,形成研究团队和研究群体。这既有利于形成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风格、特色和学派,也凸显了博士生教育的学术传承。
(陈力丹教授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四川大学讲席教授陈力丹结合国内学术界存在的具体问题,指出博导是一个工作岗位,不是头衔;博士招生不是一种无形的学术权力,千万不要把带博士生作为扩大关系网和应付人情网的一部分。陈力丹建议新博导和研究生导师认真阅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学习其选题的学术性和对学术规范的把握。接着,结合个人的体会他从微观角度分享了做好博导工作的五点经验。第一,导师要结合自己的研究积累和眼下急需的科研任务来挑选与自己学识和能力相匹配的学生。第二,学校和学院要给博导比较充分的机会来了解学生。第三,导师应当认真指导学生的论文,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意见。第四,导师要帮助学生做好选题工作,选题不能只是研究领域和方向,而应确立核心研究问题、学术概念、研究方法和可能的资料来源;尽量分派学生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科研任务;对学界和业界的发展趋势保持关注,确保有足够的选题供学生选择。第五,导师应当公正、负责任地参与博导群体的共同工作,对学生、学院和学校负责。
(黄旦教授主题发言)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黄旦指出,建设好博士点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希望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点能做出自己的“声誉”。结合个人经验,黄旦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有特色就会有声誉”,学院要对自身的学术积累、学术能力、未来计划和老师之间的协调工作等问题多做讨论,做好策划。第二,老师之间要对论文要有一致的衡量标准,对学术要有基本的共识,追求较高的、清雅的学术品位。第三,应当“学着当导师”,而不是“学会当导师”,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变化、传播技术和现实的变化、各个学科学术研究的新变化来调整自己带学生的方式,敬畏学术、尊重学生,通过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打开更广的学术视野,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张昆教授主题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昆指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一级博士点的取得是学院学科建设长足进步的结果。这是一个师资队伍相当年轻,有活力且有前途的博士点,学科方向设置新颖且有特色,显示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学术活动频繁而且富有影响,博士培养方案也颇具特色。当然,培养方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不仅应做到差异化,还要进行有效的对接;同等学力和跨学科学生的补修课程应主要考虑实践操作性课程。张昆建议,博士点建设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来加快发展。他还强调,学风建设尤其重要,应该贯穿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单波教授主题发言)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首先对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学科建设走上新的台阶表示祝贺。他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教学相长、平等相待的相处模式。单波教授分享他指导博士生的经验。第一,老师与学生应始终保持一种读书人的状态,每周在固定时间分享新闻分析和读书报告,在展示读书风格、探讨其所思考的问题并获得思想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学风建设。第二,以问题为导向,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的思想启发,从而成为学术共同体和学术伙伴。第三,关于论文的合作,师生之间应凸显平等的学术合作关系,使学生能敬畏学术,养成良好的学风和学术品格。第四,老师要在学术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这种要求应建立在双方学术共识的基础上。
(凌晓明书记致谢)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对九位嘉宾的经验介绍和分享表示衷心感谢。凌晓明指出,九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与宝贵经验对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博士生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他对参加研讨的所有嘉宾和老师表达三方面的感谢。第一,诚谢。对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视野和路径分享的经验,表示真挚的感谢。第二,恳请。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今后一如既往地帮助重大新闻学院成长,指导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第三,相约。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在疫情之后能够亲临学院指导督促,帮助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更上新的台阶。
研讨会得到多家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华龙网、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新华网和《重庆日报》客户端相继予以报道。
华龙网:多名专家齐聚云端 助力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