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可自己,享受学习——在2018级新生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马院长、董院长、魏书记,各位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2015级新闻学专业的何雨蔚,非常荣幸今天能与大家交流感悟,我分享的主题是“认可自己,享受学习”。
在当下,大学受到批判,学生变成了学校生产的“产品”。毫无疑问,我也是新闻学院的产品,可能有一点不同是,我让自己变成了“作品”。当然,这个作品尚未完成,还需要时间检验。
我想,今天我站在这里,是因为我还算得上“励志”。我想每个励志故事之所成立,是因为故事的主角都有一个比听众更低的起点。在我身上构成的,是一个从最后一名到第一名的故事。入校时,我是高考分数刚过录取线的大一新生;三年后,我是保研排名第一,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准研究生。
我这几日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这三年是怎么过来的啊?我想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你吃了多少苦?但我却一时无法回答。我想说,我真的没吃苦,这三年里,我与图书馆、与运动场“交朋友”,与这么多学者、思想者交朋友,我过得非常幸福。
我的大学,是图书馆的红、操场的红构成的颜色。重大校园留给我的最初记忆是开学英语分级考试的打击与羞愧,我在日记中记录了对于大学未来的迷茫和恐惧。但是,跌倒之处,就是我站起之地,我在这个流下泪水,盛满湖水的考试地点——缙云湖畔,开始我三年的晨读、阅读时光。我总是寝室最早出门,最晚归寝的人,早上六点半、晚上十点五十,是我出发与回去的时间。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图书馆最晚离开、最早进去的人,用“披星戴月”形容或许也不为过。但是我很享受,真的,就像锻炼会让你的身体感受到多巴胺分泌和肌肉的变化,每天学习结束后从图书馆出来走在银杏大道上,我的内心有充盈的幸福感,也有一种崇高感、神圣感。白天用脑后能够在夜晚沉沉睡去,这种快乐是在熬夜睡懒觉时所无法体会的。
这些“潜龙勿用”的时间里,我阅读了两百多本社科经典,大量的专业论文与著作。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我会去找八十本书来对照阅读,写出两万字的论文,不为别的,我好奇;也会在图书馆自由寻觅,二楼到六楼的大部分书都留有我阅读的痕迹,不为什么,我欣喜。这样的积累,使得我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英文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全国冰心文学大赛中斩获奖项,在省级主流媒体上发表多篇时评文章。也因为朗读,我获得校级朗诵比赛一等奖,还两次担任学校朗诵比赛的评委,普通话也拿了“一乙”。
我没有完全为了绩点和考试而学习,这使得我看似做了一些“无用功”。参加研究生研讨课、各类人文社科讲座论坛、学术会议、文史类读书会,这些却正是比课堂更重要的、激发我对学术研究热情与敏感的事情。因此,我也和教授、老师们建立了联系、友谊,非常受益。这是自我定位改变的过程,能够和学者交流,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多关注学术圈的议题。所以我并没有所有课程都获得高分,但却获得了好几门最有价值的课程的最高分,而每一门课程高分的获得,都是我高质量完成论文、与老师频繁交流的结果。“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课堂之外的沉淀,才让我有机会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学术创新先进个人的荣誉,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实现国创项目优秀结题,受邀参加多个全国学术会议。
我也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回想那些被淹没在书堆里的高中三年级生活,曾经的班主任说我“浮躁”。也许是高考书堆的重量没有把我完全压住,我保留着自己的空间,也保护了对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乐趣。以至于高考结束,我舍不得那些陪伴我多年的教材,不愿意扔掉或者烧毁,我将他们视为老师,而非垫脚石。也许你会问,为什么到了大学,本是大家该玩的时候,我偏以高中的状态对待学习?或许这正是“能量守恒”吧,恰恰是我读高中时留有余地,给了我一个机会在大学爱上学习。我的大学也并没有缺失什么,我的思维与智识得到了淬炼,我的视野与格局得到了开拓,我的内在得到了极大丰富。我活得很精彩,我感谢重庆大学,感谢新闻学院。
我一直希望多一些独处、仰望星空的时光,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大学里,我形单影只,是“孤独”的,我常骑着自行车“风一般”穿梭在校园里,或许少了时间留意路边的风景,没有体验过夜晚路灯下相拥的情绪,或是与大群朋友喝得烂醉如泥……但是我却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获得的是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与生命中的奇遇、转机。我对学习产生了由衷的热爱,这种爱支撑我一往无前,享受过程,不问结果。最后,我却获得了从未设想过的最好结果。
反观自身,我认为身份认同与角色定位非常重要,其实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从“承认”到“认同”自己。高一时,我曾在全校在最好的理科实验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无所适从;大一时,在高考分数最后一名录取的标签下,我未能承认自己。不认可、不接受,是一个人无法调动自己的潜能与精神的原因。
我只能通过阅读,思考人生,寻求共鸣,寻找答案。记得学院郭小安老师曾评价我说:超越同龄人的思想水平。或许是说,我拥有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成熟。当然这种“表面上”的成熟是阅读带给我的。在郭老师的课堂上,我收获了最高分,也收获了改变自己的一句话:大学里,应该有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不计功利的疯狂。
渐渐地,我获得了与学术兴趣的深度“连接”。学院教授的当面表扬和高分认可,高研院历史系老师的称赞,华龙网专栏评论员的认同;在两次世界名校访学期间,与牛津大学医学系博士共进晚餐,与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探讨问题,与清华北大学生同台发言,修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课程高分结业。如此种种,都是自我身份确立的过程。我获得奖励,感受到乐趣,便更加努力。这其实和游戏的过程是一样的,游戏者一定是享受过程带来的不断变化,难度升级、金币增加,达到非常愉悦的效果。
当然这只是学习成绩方面。其实一个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有自己的业余兴趣并一直坚持。奔跑是我的又一“路径”。我首次参加大学生运动会,八百米获得全校第二名;我参加马拉松跑团,在19岁的时候跑完了人生首个马拉松。我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校级体育活动先进个人。结缘奔跑,我还获得市级、校级体育摄影比赛的一等奖。我的大学三年似乎契合了长跑比赛,从起跑、蓄力、发力到冲刺,各阶段的“战略”需求,我的一些人生哲学也是在跑步中发掘而得。
我承认,并没有将每件事情都做好,实际上也无法做到。我能做的,是专注与坚持。我没有参加很多社团,也没有参加很多聚会,我试图在唯一能做的——学习这件事情上重新定义自己,找到自己,很幸运,我成功了。
我认为,我最大的优点是喜欢吸纳,喜欢一切有价值有深度的思想与人。我非常愿意与他们交谈,向他们学习,这或许印证了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靠得越近越容易成功的规律。相反,重度追星与追剧可能耗费了很多精力与金钱,却不能为自己带来改变,创造价值。当然,仅为自己创收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成功,来自对社会的贡献与改变他人生活的能力。我一直也拥有一种使命感与不变的理想主义。对我而言,生命不止眼前的琐碎,还有高扬的艺术与灵魂。因为生命本是一场奇遇,当你回首过去将往事连接时,方可发现其中的关联,与产生奇迹的可能:在重庆大学,研究学术,造就人才;在新闻学院,知行合一,大有可为;握好如椽大笔,书写时代命题。
“认可自己,享受学习”是我对自己大学三年的总结。我热爱我拥有的,我创造我期望的,我享受我要做的,我感恩我遇见的。我希望你们也拥有这样的感受,当进入此种境界后,方可发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