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副教授莅临我院与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座谈
5月3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副教授莅临我院,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了学术座谈。刘海龙老师就《国际新闻界》杂志的选稿标准做了详实的讲解,并与我院师生共同交流探讨了论文写作及学术研究经验。此次座谈由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主持。
(座谈现场)
座谈伊始,刘海龙老师首先为师生们详细讲解了学术期刊《国际新闻界》的创办历史与发展轨迹。他谈到,在诸多新闻传播学者前辈的支持下,《国际新闻界》逐渐发展为当下国内传播学研究的主阵地之一。随后,刘海龙老师通过归纳梳理《国际新闻界》的审稿流程,着重讲述了该杂志的选稿标准。“《国际新闻界》目前使用网上匿名审稿系统,也就是广大学生、教师根据论文对应的杂志栏目,可以自行上传稿件,这样保证了选登稿件的标准透明。”刘海龙老师强调该杂志具体的审稿流程主要有以下几步:首先是学界知名学者作为匿名审稿人初步把关,其后是栏目主持继续审阅稿件,第三步是主编审稿,随后是责编,最后一步即是待刊。他指出,“部分稿件也会有被反复匿名审稿的过程,审稿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但也正在由于我们的匿名审稿教授们的无私奉献,以及编辑们极其负责的工作态度(他们通常认真回复作者改稿意见),在与名师的反复交流改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论文写作水平。所以希望大家积极投稿,这对个人而言,确实是个良好的学习机会。”
(刘海龙老师在座谈中)
对于《国际新闻界》具体的选稿标准,刘海龙老师谈到,在字数方面,该刊物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以来,论文稿件的字数有所增加,一般而言八千至一万即可,个别论文论证内容较多,可放宽至两万字。而在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方面,无论论文选题具体在哪个研究方向,无论是运用定量或定性研究方法等等,《国际新闻界》审稿看重的是论文质量,论文要严谨有深度,具体如:论文中的问题意识、理论创新及学术研究价值。
(董天策院长主持座谈)
在听取了刘海龙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之后,座谈进入学术交流与提问环节。对于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经验,在场师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其间,刘海龙老师对吴明华老师、李兴亮老师的论文写作疑问一一进行了解答,并与蒲俊杰老师、陶楠老师就具体学术热点研究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刘海龙老师谈到:“好的研究一定要有情怀,在论文中的一段段文字背后,好的文章应该是有人文关怀的。”
(交流提问环节)
(参加座谈会的同学们)
座谈持续了两个小时,最后,董院长简单总结了此次学术座谈的内容。此外,他还强调了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很重要,论文写作中要勤于思考,学生们要注重培养自己对于文献学术价值的判断能力等。刘海龙老师学术见解独到、讲解的内容生动丰富、脉络清晰,博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参与座谈的师生开阔了学术视野与思维,对于规范自己的学术研究、提升论文写作水平有实际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