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王红教授谈“千秋诗心说大唐”
2015年10月27日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红教授莅临新闻学院多功能厅,给新闻学子们带来了以“千秋诗心说大唐”为主题的讲座,这也是我院开展的人文社科经典导读系列讲座的第二讲。讲座由董天策院长主持。
(王红教授在讲座中)
讲座伊始,王红教授表示“教师是大学最宝贵的资源,希望成为重大同学的资源”,王老师明确提出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唐诗:唐诗产生的土壤、唐代诗人的明星效应、风流千秋的唐诗和唐史读本的选择。
(讲座现场)
在第一部分,王红教授将唐诗的繁荣归功于唐朝融汇南北、贯通中西的开放型文化,并从中西交往、音乐、宗教、服饰等方面描述了唐文化的开放性。“开阔的文化氛围影响一代士风,并为士人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王红教授同时指出:“科举制对盛唐诗歌繁荣的作用,学术界仍有争议”。
谈到唐代诗人的明星效应,王红教授以“旗亭画壁”、“遇盗吟诗”的故事以及李白、白居易的事迹,阐述诗人的地位。期间,王红教授妙语连珠,“不自恋还叫诗人吗”等话语不时让听众会心一笑。王教授还通过杜甫在四川向当地官员“拉赞助”的经历简述了唐代诗人的经济来源,并总结道:“诗人‘有钱有闲’,饿死诗人的时代不是一个盛世,而能够供养诗人的时代必然出诗。”
(同学们在做笔记)
王教授在“风流千秋的唐诗”中提出:“唐诗动人,除了韵味无穷的‘境’,更在于诗人有风雨江山感发而远远超越于风雨江山之外的‘诗心’”,并通过简析王昌龄《重别李评事》、李白的《哭晁卿衡》张祜的《宫词二曲》(其二)和杜甫的《登岳阳楼》这四首诗印证了这一观点。而这也正是讲座题目“千秋诗心说唐诗”的由来。王老师说:“阅读好诗称得上是深宵对语,摇荡性灵。用我们的涵咏、感悟去体会唐人的诗心,唐人的诗意人生与我们的人生诗意,遥隔千年,眼光交会,心灵暗通。”
最后,王红教授向同学们推荐了一些经典唐诗读本。她无不深情地感慨道:“感谢唐诗。幸好诗人们记录下了昨夜的清晨、夜晚和风,才得以让这些美景定格、风流永存,让我们至今读起仍然被感动。”
(同学提问)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从诗歌写作、传统文化的传承、古代职业等角度与王红教授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董院长主持讲座)
董天策院长在讲座最后总结说:“感谢王红教授用体悟和精美的故事带我们重回大唐,领悟诗性、诗美。诗是我们心灵的安放之处。也希望人文社科经典导读这门课能对大家有全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