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重庆大学 | 加入收藏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与重大新闻学生谈半个世纪的“补课”经历

2015-10-08 22:52:11     作者:孙艺嘉 摄影:刘文韬 李小龙     

2015年10月8日下午,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先生莅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多功能厅,以“半个世纪的‘补课’经历”为主题,结合亲身经历,针对现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存在的困惑,做了推心置腹、语重心长的专题报告,并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交流。讲座由董天策院长主持。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南振中先生笑称把自己和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去年赴郑州大学等地进行暑期专业实践的师生的合影放在了讲座PPT的“头版头条”,以此展示他和重大新闻学院的缘分和友谊。他说,大多数的总编辑都是从基层的编辑记者岗位上锻炼成长起来的,并以自己的亲历故事与大家分享了人生的经验体会。

(南振中先生在讲座中)

南振中先生的报告讲述了四个问题。第一,不要以为一出校门就能胜任新闻工作——优势发挥和弱点转化应作为“补课”的重点。他说,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事新闻工作都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他以自己当记者之初“三下肥城”的采访经历为例,说明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同新闻工作的巨大差距以及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所在:确定转化的目标,坚持转化的方向。第二,一个人的水平不会因为职务的提升而自动提高——“本领恐慌”是“补课”的动力之源。他说,自己初任新华社副总编辑时由于不熟悉国际问题的尴尬,促使他下决心“突击充电”,下功夫刻苦学习弥补缺陷。第三,新闻工作者最怕视野和思路狭窄——“专题补课”可以使人“目光四射”。他讲述了围绕知情权、记者的发现力、舆论监督、两个舆论场进行“专项补课”的经历。谈及研究舆论的重要性,南先生说,“表达社会舆论是引导社会舆论的前提,而要正确表达社会舆论就要研究社会舆论。”第四,人的一生会经历多次转行和转岗——进入生疏领域除了“恶补”别无他途。“衷心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的时光,大学阶段打好根基,走出校门刻苦进补。有了这两条,想不进步都难!”南先生总结说。

(同学在听讲座)

(同学提问)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探索新闻的形式、寻找论文的方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等具体问题与南振中先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2014级广电一班郑壹同学读过南先生的书《大学怎么读》后,提出“该如何用法律等其他专业辅助新闻研究”的问题,南先生回答说:“可以从研究法律门类开始,区分轻重缓急,学习和新闻关系密切的;然后由少到多,循序积累。”

(董院长主持)

最后,董院长总结说:“南振中先生说的‘补课’,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补课’,这是南总的自谦之辞,其实是在工作中通过自觉的学习而不断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新问题。我们要学习南总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和学风,学习南总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严于律己的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