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重庆大学 | 加入收藏

《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辑解国记谈“记者的采写空间”

2016-03-09 22:22:39     作者:王朔 摄影:贺子予     

3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辑解国记先生莅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为新闻学子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记者的采写空间”的讲座,分享了他身为记者的经历。新闻学院名誉院长马胜荣主持了本次讲座。

(解国记总编辑在讲座中)

(名誉院长马胜荣主持讲座)

本次讲座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写作手法的拓展、题材广度的拓展、思想深度的拓展和采写教训的记取。

讲座伊始,解国记总编辑开门见山地指出:“只要心存拓展意识并相机践行,记者的采写空间就是无限的。”

(讲座现场)

谈及情景新闻,解国记总编辑以自身为例:即使起初自己的情景新闻未发表,但“虽九死其犹未悔”,他遇见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就会写,终于《一则骗人广告使几百农民流落街头》发表在了人民日报。谈到“梗概导语”时,解国记总编辑说:“标题抓住人的眼睛,导语要抓住人的心。”写好导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如何让调查稿件活起来呢?”无故事,调查稿件无精打采。”解国记总编辑如是说。他认为故事和对话对创作调查稿件很重要。他还在现场绘声绘色地用河南话为学子们读了自己的稿件,引得学子们捧腹大笑。

接着,解国记总编辑在总结题材广度的拓展时说:“不断地把不是‘新闻’的题材写成新闻。”他认为题材的开拓是最省事并且最容易见到效果。

如何拓展思想深度呢?解国记总编辑认为就是要把“司空见惯的题材从另一个角度写,挖深一些”。例如,从《迟到20年的历史跨越》到《追寻“最后一个生产队”的背影》,他把一个题材挖掘好几遍,每一次都引起轰动。

(同学提问)

(同学认真记笔记)

解国记总编辑分享了他的采写教训并做了结语:“新闻,最本质的、最具特征性的东西就是新。”

讲座最后,解国记总编辑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