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重庆大学 | 加入收藏

讲习班第十二讲 郭小安:舆论概念的反思与重构—一项思想史的梳理

2016-07-16 21:53:09     作者:王烨 摄影:韦璐 李心卓     

7月16日下午,2016重庆大学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第二期)第十二讲在重庆大学A区民主湖报告厅开讲。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郭小安研究员为学员们带来了题为“舆论概念的反思与重构—一项思想史的梳理”的学术讲座。新闻学院李金正老师主持此次讲座。

(郭小安研究员讲课中)

(李金正老师主持)

讲座从思想史的角度来探寻舆论核心价值的流变这一前人研究尚未触及的领域,以重新审视当前舆论研究的取向和范围,从而推进我们对舆论的现有认识和理解。

关于舆论的公共价值的生成及内涵的部分,郭小安研究员指出卢梭最早将舆论和公共结合,创造了公共舆论一词,体现了一种抽象的、整体的公共利益观。卢梭认为舆论具有道德立法功能,舆论就是社会成员不自觉的道德状态,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权威。其公共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德层面的社会控制与整合、公共领域的批判性话语以及政治领域的合法性赋权。另一方面郭小安研究员也指出法国大革命是分水岭,将公共舆论的负面功能暴露无遗。他重点强调了诺依曼有关舆论的观点,诺依曼认为,舆论的形成是人的社会本质性作用下的自然过程,对于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郭小安研究员认为意见的自由市场才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义词。

(讲习班现场)

接着,从公共舆论到公众舆论的转向部分,郭小安研究员从功利主义和集团政治下“多重少数人”的博弈与制衡两方面进行了思想梳理。他指出罗伯特·达尔在集团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民主政治理论,多元民主形式既可以满足多元化的利益需求,又可以实现权利的制衡。由此,郭小安研究员提出现代社会的公共舆论应该是多重利益主体(公众舆论)的过程,从而实现对民意的解释和对政治权力的制约。

随后,在舆论“公共性”的价值偏离及反思的部分,郭小安研究员提出一旦舆论研究的视角从公共转向了公众,公众的非理性特性就会被揭露得淋漓尽致。随着大众媒体的兴起和渗透,公众舆论越来越依赖媒体的作用,然而媒体在市场化作用和寡头企业的控制下以及传播的娱乐化、精英化作用下,使无论是“多重少数人”的博弈与制衡,还是传媒公共领域的电子化,舆论都面临着危机。罗尔斯的“交叠共识”是复兴公共性价值的合理模式。“交叠共识”既承认了个人利益追求的合理性,又强调最低限度的共识,能够成为社会规范和社会团结的基础,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舆论的公共性与公众性的有机融合。

(学员提问)

最后,在“公共性”价值的回归与我国舆论概念的重构部分,郭小安研究员列举了一些国内知名学者对舆论概念的认识从而引出舆论的“公共性”特征。他认为“公共性”意味着公共舆论关乎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对社会道德的是非判断、对公共政策的协商式参与过程,也意味着舆论主体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