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重庆大学 | 加入收藏

新闻学院董天策院长等五位师生参加中国新闻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

2018-10-30 14:39:22     作者:新闻学院     

10月27日至28日,中国新闻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浙江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近千名学者参加会议。

本次大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浙江大学联合主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承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各研究委员会联合协办。会议主题为“全球视野,中国特色——数字时代的新闻传播与美好生活”,包括院长论坛、新闻传播学刊主编论坛、新闻传播史专题论坛、博士生论坛等40多个分论坛。

新闻学院董天策教授、郭小安教授、师资博士后杨柳、博士生陈彦蓉、2015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何雨蔚参加年会,参与多个分论坛的研讨。 

Macintosh HD:Users:chenyanrong:Desktop:vbox9140_JOR_7351_100344_small_v1.JPG

(中国新闻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会场)

在院长论坛上,各位院长围绕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建设、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议题发表看法,交流经验。董天策院长介绍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近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注重学科交叉,突出专业融合,较快建成“新闻法学”、“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两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学科方向)。 

Macintosh HD:Users:chenyanrong:Desktop:院长论坛.JPG

(董天策教授发言)

在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分论坛上,董天策教授作了题为“网络公共事件的多元表达和共识底线”的发言。他指出,在社会转型日益深化的当今中国,引发网络关注的公共事件层出不穷。由于网络技术赋权,公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如何包容多元表达,同时又让这种多元表达如何遵守共识底线,是围绕公共事件而形成的网络舆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于欢案等案例的分析,揭示了网络公共事件中多元表达的现状,遵守共识底线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阐明网络公共事件治理的合理路径,从而尽可能将网络公共事件作为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Macintosh HD:Users:chenyanrong:Desktop:WechatIMG35.jpeg

(董天策教授在分论坛发言) 

郭小安教授在传播学分论坛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并在舆论学分论坛上作了题为“公共舆论中的情感表达及其隐藏之功能”的发言。他认为,“后真相”所揭示的不是未来的一种社会趋势,也不是当下社会的一种病态,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情感与理性相互较量后矫正和平衡的产物。西方国家“后真相”诞生的背景在于理性过度发展,中国语境下公众的情感表达很大程度上源于理性不足造成的“挤压效应”。他认为情感和理性事实上总是相互影响,无法割裂,简单地将情感表达视为“非理性”本身也是一种偏见,公众需要在情感与理性中寻找一种动态平衡,学会从历史的烟花中汲取智慧,冷静看待二者的此消彼长过程,感受社会政治生态的“变”与“不变”之规律。     

Macintosh HD:Users:chenyanrong:Desktop:WechatIMG2.jpeg

(郭小安教授发言) 

在舆论学分论坛上,师资博士后杨柳以“残友之家”平台上工作的残疾人为个案,依照四层次的赋权模型阐述了网络赋权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个人、人际、组织与社会四个层面上的赋权效果。

在博士生论坛上,博士生陈彦蓉通过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以及新浪微博的内容分析,探究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特定议题的互动。

在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分论坛上,2015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何雨蔚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印度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