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重庆大学 | 加入收藏

胡百精:通往拉里萨之路——公共讨论中的对话理性

2018-07-15 16:51:58     作者:新闻学院     

2018年7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胡百精教授在民主湖报告厅为重庆大学第四期“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全体学员作了题为“通往拉里萨之路——公共讨论中的对话理性”的讲座。讲座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郭小安教授主持。

胡百精6.jpg

(胡百精教授讲座中,唐朝文/摄)

讲座伊始,胡百精教授诠释了互联网时代公共讨论中的对话理性这一议题的学术与现实背景。他认为,互联网在为公共讨论提供语境、平台和工具的同时,亦导致了公共讨论的多重困境,诸如噪音泛滥、舆论极化、泛娱乐化、泛道德化和泛政治化,以及不以达成共识为目的等。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和普泛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话伦理的缺位。我们的时代尚未成就足以适配互联网情境下的公共讨论的伦理基础。

随后,胡百精教授以苏格拉底对美诺的“什么是德性”的三次追问引出“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指出苏格拉底认为抵达真理的可靠方案是知识之路与意见之路,其“洞穴理论”揭示了而德性知识并非凡人的智慧、真理并非凡人能完全掌握的,人们应该在讨论、辩难中交换意见来培育对话理性和伦理以接近真理,并运用理性作为坚实的铁链缚住意见。胡百精教授从对话伦理方面探讨对话理性的基础,沿从先验伦理到对话伦理的逻辑就公共讨论中的对话伦理问题展开讨论。“意见的交换中缺乏理性,因此‘在公共讨论意见交换中培育对话理性和对话伦理’这一思想问题中包含着结论,结论包含着问题,因此苏格拉底提出要用坚实的理性缚住人类的意见表达。” 

对于对话伦理“理性来源于重建交往和对话伦理”这一观念,胡百精教授提出,去中心化可能导向无中心化,重返旧的道德秩序产生危险,培育预设的讨论共同体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并对哈贝马斯关于公共讨论的可理解、真实、真诚、正当四个有效性原则,发出限于程序伦理、远离实质理性、选择人或问题、在公共空间构建积极生活的追问。“公共讨论中的对话理性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我们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在这个时空交叉点上,能否用人文的眼光重审社会问题?或者说,面对今日的社会问题,能否重申启蒙的使命和人的价值?更进一步,要把学术的眼光从如何针对问题本身寻找“社科式”答案,转向问题之外或问题的主导者——人?”

在此基础上,胡百精教授进一步探讨了认同、共识和承认的问题,“在不同问题上,选择采取认同、共识或承认,国家社会治理当中,不同社会领域、主题、情景、阶段,在公共讨论中,不必试图达到认同的程度,而是鼓励更多开放性与多样性,从认同走向共识和承认。用这认同、共识和承认的观念重新理解公共讨论问题,构建对话理性。”并以对时代的寄语总结本次讲座,“每个时代都要拿出足够的耐心、精力与资源,来培育与时代变革相匹配的均衡的理性,以消化变革所带来的颠簸与飘摇。”

提问4.jpg

(学员提问,唐朝文/摄)

在提问互动环节,胡百精教授解答了关于工具理性、权力与话语关系等问题,并鼓励学员“在原命题与历史现实之间搭建论证的梯子,用对话化解主体与客体、自由与秩序等的二元对立,在一定程度上节制权力,让多元主体加入对话,在动态、开放、平衡的过程中缓解现代化问题。”